保護台灣大聯盟網站

台灣聖山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四百年殖民史養成一群無國島民;奴性重、不知根源、不識祖先、不求自主。

以極少的經費絕大多數的勞力無償付出,建設台灣聖山,期能教育台人親觸斯土,熱愛斯土與先賢接軌。這是長程而艱難的志業,能持續下去,不是肖郎就是憨郎,建國就是要這款郎、這款精神。

我見這群人溫和而堅持,令人感動,特以此blog收錄諸菩薩蹤跡,見證聖山的成長也見證志工們的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四百年殖民史養成一群無國島民;奴性重、不知根源、不識祖先、不求自主。

以極少的經費絕大多數的勞力無償付出,建設台灣聖山,期能教育台人親觸斯土,熱愛斯土與先賢接軌。這是長程而艱難的志業,能持續下去,不是肖郎就是憨郎,建國就是要這款郎、這款精神。

我見這群人溫和而堅持,令人感動,特以此blog收錄諸菩薩蹤跡,見證聖山的成長也見證志工們的成長。

  1.  /Adam | 贊外

    2022-12-22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編按】
    本週二(12/20),贊外行經自由廣場,發現創辦人楊緒東醫師紀念碑旁的盆栽,冒出一顆小西瓜。

    讓人好奇的是:
    1.一年四季都是西瓜產季,但4-8月是盛產期,其他季節少見。
    2.西瓜生長在排好良好的沙地,耐旱不耐溼,為何出現在泥土的盆栽之中?

    留下讓人無限延伸的想像空間,景象特殊,奇圖共賞。



    楊緒東醫師紀念碑旁的盆栽,冒出一顆小西瓜。

    看到西瓜,會想是不是楊醫師有什麼想對我們說?

    會這麽聯想,是因為有一次楊醫師帶我們幾個去八卦山時,發現一根鳥類的羽毛,當時楊醫師有提到,那是徵兆。


    楊醫師帶隊出外景到彰化八卦山,不知為何他隨手拈來鳳頭蒼鷹羽毛(台灣特有亞種,保育類),過程不復記憶。(攝於2011/6/11,晴耕雨讀系列(Season 2)-楊醫師聖山講古(Episode 14)

    Note: 經特生中心鑑定,此為鳳頭蒼鷹羽毛,是台灣特有亞種,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2022/12/26增補)。


    楊醫師在八卦山大佛旁,講古早彰化歷史~(照片出處同上圖)


    楊緒東醫師相關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2.  /Aries | 贊修

    2022-12-01

    11月初,聖山沒有廚房媽媽在的「都市聳」對話。

    M: 那2個芭樂長得好奇怪。
    A: 哪裡?
    M: 桌上那個。
    A: 那是佛手瓜。
    (停頓幾秒想一下……)
    M: 是水果還是蔬菜?
    A: 為何這樣問?
    M: 名字有「瓜」。
    A: 不會吧!?你真的不知道?google給你看。
    (google中,又過了幾秒……)
    A: 「佛手瓜」居然是「龍鬚菜」的果實!!!大驚 ^o^
    M: (繼續滿臉問號)


    被M誤認為芭樂的「佛手瓜」。

    從小吃到大的龍鬚菜和佛手瓜,原來是小時候(龍鬚菜)和長大(佛手瓜)的關係,怎麼學校沒有教?

    農委會曾發文

    龍鬚菜和佛手瓜其實是同一種作物,佛手瓜為果實,龍鬚菜則是佛手瓜的嫩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曾發文,告訴民眾「從小吃到大 資訊大不同 佛手瓜與龍鬚菜」的農產知識。圖片來源:農委會FB

    網傳名稱由來,佛手瓜是因「外型像一雙虔誠敬拜的雙手而得名」,而龍鬚菜是因「捲鬚似的莖蔓」而得名,葉子有茸毛,且有兩種型態-掌狀葉和捲鬚葉,但沒有「龍」。

     
    贊吾栽種於聖山Happy Farm的佛手瓜,可見垂掛的嫩芽龍鬚菜,和果實佛手瓜。龍鬚菜的葉子有兩種,掌狀葉和捲鬚葉。(贊吾攝於2022/11/30)

    兩者都是營養滿滿的「蔬菜」喔!
    (佛手瓜表示:我不是芭樂或水果 ^_@)


    突然憶起類似的事,有次等早餐時和老闆閒聊,老闆說豆漿是自己製做的……,黃豆……,成熟了變黃豆,還沒成熟是毛豆。

    なに(Nani,什麼)???

    印象中,學校沒有教。


    大豆生長歷程圖。(圖片來源:食農教育/毛豆與大豆的特徵

    原來毛豆和黃豆是同一種大豆,差別在於一個是小時侯,一個是已轉大人。大豆8分熟時是「毛豆」,由綠轉黃就變「黃豆」或「黑豆」(種皮顏色不同)。

    大豆家族一樣是營養滿滿,也製作出許多生活常吃食品。


    毛豆、黃豆、黑豆,都是大豆家族,不同時期採摘的豆豆,有不同作用,都加工成我們常吃的食品。(圖片來源:農業E報/黃豆、黑豆、毛豆,我們都是大豆家族 !

    學校沒教的事,多的是,多吸收大大小小的生活常識,才不會變「生活白痴」,言之有物。
     

    相關閱讀:
    食農教育/認識龍鬚菜
    食農教育/毛豆家族
    農業E報/黃豆、黑豆、毛豆,我們都是大豆家族 !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點滴系列

    聖山講古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3.  / Aries | 贊修

    2022-09-13  

    雨後的草地,偶會出現一些像迷你小雨傘的菇類,外觀五花八門。

    遠看綠色草地,數個散落約拳頭大的白色饅頭狀物,還以為有人丟棄食物。近看像大大小小顆的高爾夫球,表面還有略淺凹凸不平的紋路。白球襯著綠底,相當引人注目。

    原來是傳說中的「馬糞包」,野菇,全名是「紫色禿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成熟後可藥用(治療咽喉腫痛的中藥材,許姿妙醫師補述)

    明明是白白胖胖的菇體,為何被稱為「馬糞包」?和紫色又有什麼關係?圖解說分明。

    î7-8月,雨後天晴的草地,遠看散落著數個白色點點。

    î另一片草地,也有白色球狀物。照片下方箭頭所指一白一黑,正好是初生與成熟的對照,白色為初生紫色禿馬勃,紫黑色則是成熟菇體。

    家中有毛小孩的飼主,第一眼掃到草地中的這個深色的異物,應該會直覺「是誰家的狗屎沒撿走」吧?! XD

    î初生的紫色禿馬勃,全株顏色較淡,近白色。

    î尺寸約略拳頭般大小,是馬勃科中的「小巨蛋」,菌蓋有著淺淺凹凸不平的紋路。摸起來非常有彈性,Q Q 的,因為:

    整個菇體被1~4層緊密聚合的薄膜包被包裹著,內部則為產孢組織聚合而成如海綿般的孢子團,所以用力一捏,菇體便會凹陷,不過因包被質韌富彈性,所以一旦鬆手,菇體還會恢復原狀。(《野菇入門-進入奇妙的大型真菌世界》,163頁)

    î成熟中的紫色禿馬勃,菇體已從白色漸漸轉變成紫黑色。

    î接著再看到時,已像這樣,成熟的菇體果然是紫黑色的「紫色禿馬勃」。摸起來,像巧克力,QQ軟軟的,但不會黏手。

    一般人應該不會伸手去摸草地上的成熟紫色禿馬勃,外觀超像被踩過的狗大便,真的研究許多,確定不是狗屎,才慢慢伸出手指touch、壓壓看。

    î菇體逐漸失水,漸失彈性,變乾燥的紫色禿馬勃外皮慢慢剝落,因為:

    禿馬勃屬這類馬勃菇體成熟時並不像其他馬勃在頂端會出現裂口,而只是外皮逐漸剝落、釋放孢子,……(《野菇入門-進入奇妙的大型真菌世界》,164頁)

    î側面,已慢慢傾倒,比較站不挺,支撐菌蓋的菌柄,逐漸「軟腳」。

    î輕壓菇體,會噴發大量的紫黑色孢子粉(指圖片右下飄散的霧狀)。

    î外皮已不見,裸露的孢子團清晰易見。

    î「馬勃科孢子傳播過程」,請參考書籍手繪圖。(《野菇入門-進入奇妙的大型真菌世界》,37頁)

    一般餐廳的菜單把菇類歸為植物,但其實,菇類既非動物,也非植物,是真菌!

    如果對野菇好奇,不妨參考《野菇入門-進入奇妙的大型真菌世界》書籍,「馬勃科」的標題,貼切又長知識:

    -皮薄餡多的「包子」菇
    數以億計的馬勃子嗣
    腹菌類的天霸王-禿馬勃屬
    妙用多多的馬勃

    「沒有一種植物是雜草,只是你不認識該物種。」大地創辦人楊緒東醫師常言,他教導志工維護「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尊重萬物、只做基本的修剪,生態會自己平衡;一草一木就是一個世界,「道在自然」。

    數年後,看到「展現自然生命力 野化庭園風潮方興未艾」的新聞報導(2019/8),「野化(rewilding),使恢復自然地貌」,這不正是楊醫師教我們的嗎?


    延伸閱讀:

    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簡介

  4.  

    楊緒東醫師證道三周年追思會,觀看更多活動照片

     /Miffy | 贊鵠

    2022-07-24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今年的七月十四日是楊緒東醫師證道三週年的日子,在前一個週末,全國各地的同修們齊聚聖山一起感恩懷念他,朋友看了我傳給她的照片說:「還蠻多人參加的耶」,看著大合照的相片,楊醫師雖然沒有站在裡面,但我相信他一定在天上護佑著我們,看著這群守著聖山仍追隨遵循他腳步的同修們。

    還記得2018年底,某個周六贊儀同修開車載楊醫師到聖山,我在車上跟楊醫師請教他對新的一年有什麼看法,他笑笑說過兩年同修們會有個大考驗,沒考過的人就會選擇離開,其中還會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同修!我跟贊儀都很驚訝,畢竟聖山已經在穩定發展中,到底是什麼樣的考驗呢?也想著我們是否能通過台灣神的考試!

    不曾想隔年七月楊醫師會離開我們,而再隔一年,真如楊醫師的預言,的確離開不少同修,甚至有人說聖山已經「黯淡無光」、「剩『山』」,說聖山「人散氣消生機殆盡,蕭條的墓ㄚ埔」,還有更甚者說到:「台灣神的階段性任務已經結束」。

    會這麼議論,真是曲解了楊醫師推廣「拜台灣神」的精神。台灣神的信仰並不是拿香跟拜,楊醫師在《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推薦序〈台灣人最榮耀的歸宿〉中提到:信仰與拜拜不同,信仰是超宗教,是屬於個人自覺、自悟、自修的剛性精神力量,不易受到外在誘惑,公理、公義才是宗教修行的內涵!

    而當初所有的造謠、謾罵、抹黑,似乎是忘了當初皈台灣神道時所立下的「誓願文」!

    現今歸於平靜,大家各行各路,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楊醫師曾說想要求保佑,很多宮廟可以去,在聖山就是要能做事付出,而今還在聖山默默耕耘付出的同修們就是追隨楊醫師的理念,效法台灣神的精神,不忘當初立下的誓言!

    分享以前楊醫師在「台灣人的天命」書冊首頁寫下一段前言〈台灣神皈道的天命誓願〉:台灣神道就是以民主、人權犧牲的先人為對象,要效法祂們的精神,與之精神同盟,而於生命存在的此刻作為志業,就可以獲得祂們精神靈力的加持,行無畏布施之台灣建國菩薩大道。

    延伸閱讀:
    畫中有話-聖山台灣民族英雄的追思活動,見證了血肉佈施奉獻的大愛修行
    畫中有話-人人皆怕死,而奉行公理公義的犧牲,則是真正的信仰 

    楊緒東醫師相關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5. 楊緒東醫師證道三周年追思會,觀看更多活動照片

     /Angel | 贊之

    2022-07-19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我敬愛的導師楊緒東醫師在2019年7月證道後,大地出現了很多的是是非非,但三年後回想,我覺得更像一場考試。

    《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是楊醫師在2015年著,如果離開同修有瞭解台灣神道這本書加上堅定信仰(信仰建國228,追思感恩台灣神),就不會被謠言惑眾,不致於這條台灣神道路走一半,就出局。


    楊緒東醫師的著作之一,《台灣神道-同修參讀手冊》封面。

    基隆有位贊卜同修,在2016年3月6日做了一個夢境,在共修會晚上,儀式中黃表紙像磁浮樣飛到贊卜面前,有位同修要她快唸表文,唸完時表文自然化掉,現場還有幾位印象深刻的同修,表文內容就是要贊卜遵守願力不能忘記。

    楊醫師的回覆:是願力的路,必須堅持,不可惑,17人,已經很好,繼續,有關台灣神道的發揚,你們這17人須團結。

    所以,留下的同修,請不要忘了楊醫師的提醒,必須堅持,不可惑,台灣神道的發揚須團結,是非毀謗都已經過去,繼續活動,推廣台灣神。

    今年是楊醫師證道三周年,這三年來,全世界變得很不平靜,爆發了武漢肺炎,帶走了數百萬人;烏俄戰爭持續到現在還沒結束;還有最近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暗殺,令人感到震驚和痛心遺憾。

    我也祈禱:
    1.疫情快結束。

    2.希望烏俄戰爭盡快平息,人民免於戰爭摧殘,也為仍在抗暴奮戰的烏克蘭人祈禱,守護住民主自由國家,更為已經曦牲的烏克蘭魂祈禱,願英魂安息,發揮無形力量,繼續保衛摯愛的家園。

    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願他安息,歸天之後,化為另一股力量護佑亞太安全。


    延伸閱讀:
    楊緒東醫師講述《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新書,重點大綱

    1. 得心靈的真自在,是修行重點
    2. 共業成妖,妖王亂台
    3. 不是宗教,是信仰
    4. 認識自己的佛性與神性

    楊緒東醫師相關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6. 楊緒東醫師證道三周年追思會,觀看更多活動照片

     /贊郎

    2022-07-15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當前國際情勢詭譎,徬徨時總想到不在人間的他。

    楊緒東醫師帶領大地志工推廣台灣神道,建設台灣神聖山。他訓練我們當家作主學習獨立,放手讓我們從錯誤中成長。被幫助過的人背棄,他容忍,教導我們包容,克服情緒。

    有人認為他是導師,有人當他是朋友,有人稱他先知,有人則視他如父親;他除了每日關切國家大事,還要幫志工急難救助,甚至家庭芝麻綠豆事也找他排解。即便如此,回天後過河拆橋有之。



    楊緒東醫師證道三周年追思會前一天,驚聞台灣的親密好朋友,雄才大略又謙和的政治家,日本安倍晉三前首相遭暗殺,第一次為外國政治人物落淚。


    7月15日,到台北的「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向日本前首目安倍晉三致意。

    追思儀式開始,這首歌不止息地盤桓又盤桓,在心底......

    Wishing You Are Somehow Here Again(但願你如往昔身在此處)

    You were once my one companion
    你曾是我的一個同伴
    you were all that mattered
    你曾是我最重要的人
    You were once a friend and father
    你曾是朋友兼父親
    then my world was shattered
    後來我的世界粉碎瓦解了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但願你如往昔身在此處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near
    但願你如往常就在身邊
    Sometimes it seemed, if I just dreamed
    彷彿只要我夢想
    somehow you would be here
    你就會出現在此地.

    Wishing I could here your voice again
    但願我能再次聽到你的聲音
    knowing that I never would
    雖然明知絕不可能
    Dreaming of you won't help me to do all that you dreamed I could
    即使不斷夢著你,也無法幫助我達成你期望我做到的事…

    Passing bells and sculpted angels
    消逝的鐘聲與天使雕像
    cold and monumental
    冰冷且不滅的
    seem, for you, the wrong companions
    你似乎是找錯同伴了
    you were warm and gentle
    你曾是如此溫和而親切

    Too many years fighting back tears
    許多年來擊退淚水
    why can't the past just die…?
    為何往事不能就此逝去?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但願你如往昔身在此處
    knowing we must say goodbye
    明知我們必須道別
    Try to forgive teach me to live 
    試著原諒,教導我生活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try
    給我力量去嘗試

    No more memories
    不再沉緬回憶
    no more silent tears
    不再暗自落淚
    No more gazing across the wasted years
    不再凝視荒廢的時光
    Help me say goodbye
    幫助我道別吧
    (歌詞出處:歌劇魅影

    知名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下半場的曲目之一〈Wishing You Are Somehow Here Again〉(但願你如往昔身在此處)。影片來源

     

    楊緒東醫師相關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7. 追思創辦人-大愛修行者楊緒東醫師暨感恩祈禱儀式,觀看更多活動照片

     / 贊匕

    2022-07-12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光陰荏苒,楊緒東醫師回天上老家轉眼間三年了,這三年來所發生的一切,總讓人感慨在心頭。

    常言道:「人在人情在,人亡人情亡」,真的是殘酷的事實。楊醫師在世時多麼照顧所有的同修,同修們遇到任何的疑難雜症,第一想到的就是找楊醫師幫忙解決,即使楊醫師自己病痛在身,他也抱病為同修排解困難。

    自從楊醫師回天之後,有懷念的、有感恩的、有肯定的,也有造謠毀謗的。有選擇留下的,也有選擇離開的。在民主的國度裡,選擇去或留都是個人的自由,從來就沒有同修被迫而四散離去的事情發生。

    然而選擇留下的同修承擔著責任,除了聖山整片山林環境的日常維護之外,無論是總堂的辦公室、儲藏室、北台中講堂的儲藏室以及全國各地講堂,都是志工們自動自發地整理的有條不紊,尤其是總堂不再像之前那樣雜亂無章,大夥兒都做的甘之如飴。

     
    總堂儲藏室(part 1)整理前後。

     
    總堂儲藏室(part 2)整理前後。

     
    大地講堂整理前後。

     
    總堂展示書櫃整理前後。

    去年2021年4月17日在聖山舉辦「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揭碑追思音樂會」,諸多來賓參與盛會,還有紀錄片導演蘇志宗也蒞臨現場實地拍攝錄影,精彩豐富的內容,家屬們無不抱著對大地、聖山感激以對。

    今年2022年4月9日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與新文化協會、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於台中市東峰公園(228紀念碑暨廣場)共同主辦「自由路上音樂節」,大地志工們以有限的人力創造無限的效益,我們秉持著楊醫師生前的志業宣揚「台灣人拜台灣神」的信仰,同時獲得無數年輕朋友的認同與回響,可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對外宣傳。

    除了兩場大型活動之外,還有絡繹不絕的訪客來聖山參訪,同修們都以熱心真誠的態度接待,讓每位訪客對聖山,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後,我們亦是追隨楊醫師台灣獨立建國的腳步,堅定不移。


    贊匕撰寫此篇文章的手稿
     

    楊緒東醫師相關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8. 追思感恩儀式,同修一一獻花參與儀式,觀看更多活動照片

     / Aries | 贊修

    2022-07-11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2022年7月9日,創辦人.大愛修行者楊緒東醫師追思感恩會(證道3週年)。

    楊醫師回到天上的老家後,人世間有些變動、重組,願意承擔的同修,繼續堅守崗位,並且all in one發揮戰鬥力。

    一直以來,都是跟隨楊醫師的腳步前進。如今,他卻變成追思會中被追思的主角,看著香案桌上的相片,一點也不想這樣,感傷。

    一位長者勉勵的說:「如何繼續他的精神、理念」,是重點。

    感謝跟隨楊醫師打拼的日子,學習許多,望塵莫及。

    個人力量小,但團結力量大。楊醫師常說:辣椒雖小小一粒,一個就很辣(台語)。

    楊緒東醫師在《台灣神信仰-大愛的修行》新書發表會,講述

    我們台灣神信仰不是宗教,不是台灣神教,台灣神教這個教一下去就是一個框框,框死了。我們叫台灣神道,就是你沒有道可得,來這裡就會發現道很大,叫台灣神道,台灣神道有一個歸依的地方,看得到的地方,我們舉辦追思做民主教育。


    台灣人要保有其獨特性、爭取生存權,唯有走自己的台灣路;台灣人要有主體性、捍衛國權,即是建立台灣國;台灣人建構以土地為出發點的中心思想,就是拜台灣神(追隨台灣建國精神)。

    「拜台灣神」社會運動,是憨人的志業。這個idea的創始者,楊緒東醫師。



    會前與儀式中,皆為安倍晉三首相祈禱。

    週五(7/8),突如其來的shock消息傳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あべ しんぞう Abe Shinzō)在奈良市助講時被暗殺,已回歸自然,享壽67歲。

    安倍首相是一位遙遠的政治家,然而,對台灣人而言,他就像時常會關心你的鄰國親切大叔,他的一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印證台日友善的牽絆;他主張和平、反共立場、敢直言。他喜愛毛小孩、彈得一手好琴的才藝,更讓人追憶柔和的一面。以制高點觀國際局勢的安倍首相離去,勢必將牽動全世界、全國、社會、家人。

    因此,既定的追思流程臨時調整,藉由此次追思會,集結眾人的念力,為安倍首相默禱,感謝這位重量級的日本首相,一直用行動保守台灣與國際社會,希望他安息,懇請台灣神幫忙處理。

    也私心的為安倍首相的家人祈禱,他們需獨自面對巨大衝擊的同時仍要堅強對外。


    美國《時代雜誌》(Time),以安倍晉三首相的辭世為封面專題報導,"Shinzo Abe Rewrote Japan's Place in the World. And Remained a Power Broker Until the Very End"(Source: Time


    記於楊緒東醫師證道3週年(即將到來的2022/7/14)。

    延伸閱讀:
    畫中有話-中國是戰爭的威脅者,卻要將日本安倍的安保法案打成戰爭法案

    楊緒東醫師相關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9.  

    觀看更多參訪照片

     /Aries | 贊修

    2022-06-08  

    在台灣攻讀博士學位的博士候選人印度籍Mosiur,二次參訪聖山,這次邀請另一位友人Dr. Princy同行,留下有意思的互動。

    前情提要:聖山記事 20201226(外籍博士生Mosiur參訪聖山)

    訪客:
    Dr. Princy Pappachan 亞洲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發展中心助理教授
    Mr. Mosiur Rahaman 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博士候選人

     

    今日(6/4)來訪的是兩位年輕優秀的印度籍訪客。2020年底Mosiur初訪聖山,當時他表示此行更認識台灣的歷史,認為台灣和印度很像。如果知道印度獨立的歷程,就明白他所言。

    初訪的美好經驗,念念不忘,經過一年多,再訪聖山,並攜伴同在台灣的印度友人Dr. Princy。

    Mosiur成長在印度的東北方,他是位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而Dr. Princy的家鄉在印度西南方鄰近海洋,她則是位基督徒。印度佔地廣闊,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人種、文化、宗教習俗、語言與物種。
    (Note: 穆斯林在印度佔13%人口屬少數族裔)

     
    左圖:體驗穆斯林與基督徒的飯前禱告儀式。他們也好奇的詢問,台灣神道的飯前禱告儀式。
    右圖:志工媽媽幫忙準備下午茶點心-包子。

    他們來聖山欣賞不同文化是預期之事,包括生態與人文。意外的是,此行是他們第一次在台灣吃到包子,品嚐新鮮土肉桂葉讓他們憶起懷念的家鄉味。

    有如萬馬奔騰的暴雨在後面追趕,跑給大雨追而困在民主廣場,大雨中盪著秋千、體驗台灣傳統民俗療法-刮痧等,更是兩人從未有的特殊有趣經歷。

     
    在民主廣場等待風雨停歇的空檔,盪秋千、體驗刮痧。Mosiur抬頭觀看簡報亭,形容造型像鋼琴。

    來訪時,看到結實累累的芒果樹,Mosiur說他的家鄉有超過50種芒果,甜度不一,都很便宜,因此每次購買都是一大桶。一查,果然印度被稱為「芒果聖地」,可能是全世界的芒果發源地,也衍生豐富多樣的芒果料理。

     
    左:看到成串的芒果,聊起印度芒果。右:在Happy Farm採摘木瓜與檸檬。

    而看到成長中的紅龍果baby,他們談到印度也有這樣水果dragon fruit,但「dragon」會讓人聯想到中國,因此改名為「Kamalam」,是印度文「蓮花」的意思,因紅龍果的外形看來像蓮花。這是今年初的新聞,但自己沒有留意到,與外國友人交流,可以長知識,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印度與鄰居中國的關係緊張,印度去中國化的決心和行動,是台灣人的借鏡! 


    來訪適逢五日節,應景的請他們吃五穀粽。Dr. Princy的吃法看來優雅且專業,端著打開的粽葉,用筷子夾粽子吃,原來她是看Youtube學的。
    一般台灣人吃粽子,要嘛打開粽葉直接就口吃,不然就是把粽子倒在餐具裡拿筷子吃,老實說,自己是第一次看到Dr. Princy的吃法,真可愛 ^^~



    一位「資深18歲」的大哥告知,博士候選人已將具備助理教授的能力,是優秀的人才。
    Mosiur客氣的說,他在印度是一名助理教授,因來台攻讀博士學位而離職,目前在台灣的學校算是講師,還不到助理教授的資格。也期待Mosiur盡早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投入台灣生力軍的行列。


    他們認為台灣人和印度人一樣很熱情、友善,就算語言不通,也會想要幫忙外國人。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10. 已下「菜市仔論政」廣播節目的楊醫師,俏皮的對著錄音室內拍照(攝於2008/8)

     / Cathy | 贊儀

    2022-06-01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這兩年因為疫情,全世界所有人被迫改變升級,網路成為生活的必要,但長時間的使用手機、電腦造成用眼過度,於是發現越來越多人喜歡用聽的方式,釋放自己的眼睛。

    而podcast成為多數人選擇的收聽平台,根據天下雜誌「2021 聽經濟大調查」台灣人收聽 podcast 的原因大抵可以分成三項:1.增加新知。2.打發時間。3.隨時隨地可聽想聽的內容。

    早在2004年還沒有出現智慧型手機的時候,楊緒東醫師最喜歡說的一句口號:「一人廣播電台」,他認為台灣人缺乏自信太害羞,所以要多訓練自己把想法、理念訴諸口語傳播。

    當年我和贊卜還曾莫名當過"地下電台"的主持人,從來沒有主持電台經驗的我們,當時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每天上場前趕緊惡補當天新聞找話題,菜鳥的我們自嘲大概沒人聽吧(≧∀≦),想不到還真有人call in!

    之後楊醫師督促志工架設網路平台,於是228網路電台誕生了,剛開始和贊郎每天主持現場直播的「自由論壇」,後來因為我們分隔兩地改成錄音,每週四上架大地點播站,現在回想都不知道當時怎麼有辦法可以每週講2個小時\(T∇T)/


    在「海洋之聲」廣播電台做節目的時期,雖然被稱為「地下電台」,但其實位於地上6樓。

    不過最佩服的是楊醫師,他總是用宏觀目標超前佈署,帶領著懵懵懂懂的同修們一路前行,感謝楊醫師的提攜。
     

    延伸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11.  / Adam| 贊外

    2022-05-15

    到訪聖山數次的許順治先生(下圖左2),是參與社會運動的行動派,在即將盛夏時節,他帶著初訪聖山的友人到來。


    觀看更多參訪照片

    這一天,訪客有藝術家、退休後的英文老師,從事餐飲業老闆、有機小農兼公民運動者,他們對聖山的事物很好奇提問,為什麼大石頭上要刻上一個「道」字,而且下方用八支柱子支撐?(註1)這個創作靈感來自於台灣聖山創辦人楊緒東醫師,提醒修道者不要受外在情緒影響,走錯了道路!

    例如:蘇軾與佛印一屁過江河的故事,人被情緒操控時,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錯事,因為心魔強大,惡魔就更容易操控人的行為,以前如何苦修,都將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畢竟做人終身就只有一件事,就是把自己修好!

    為什麼你們會做一座圖博佛塔?台灣神道的信仰,是一種追求民主自由、人權平等的普世價值,在中國暴政下,圖博自焚烈士,以佛教最沉痛的抗議,是追求大愛犧牲的精神,愛好民主自由的國家應攜手抗暴,把他們的名字刻在佛塔紀念碑上,將他們的精神永續傳承。

    山頂追思牆,是一座民主哭牆,台灣民主是民族英雄以血淚走出的歷程,民主道路艱險難走,必須有堅定的信仰,才能堅忍勇敢走到終點,來訪貴賓對於聖山深藏的意義,有進一步體認!


    王丁乙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超過20餘年。(詳參「整個漁村都是我的藝術館─生態畫家王丁乙」、「王丁乙、林宗憲「硬派風格」臺南山城藝術家特展(一)」)


    註1:「大道石」說明文

    石鎮代表台灣生命力
    其涵意為八風不動
    三足鼎立,四平八穩
    破石新生的民主動力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點滴系列

    聖山講古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12.  / Cathy | 贊儀

    2022-05-10

    接連兩天來的訪客都有很明確的目的,一位是專程要向台灣神高一生禮敬;另一位是要尋訪台灣聖山創辦人楊緒東醫師的事蹟,感覺很特別於是寫下紀錄。

    白色恐怖受害者家屬王燦彬先生,騎腳踏車瀟灑參訪聖山

    4月17日是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的就義日,王燦彬先生特地於前一日從台北帶著自己的腳踏車搭高鐵到台中,然後再從烏日高鐵站騎腳踏車到聖山,只為了向台灣神高一生至上最敬意。


    觀看更多參訪照片

    抵達聖山時王先生是穿著裝備而來,同修們很好奇王先生為何不是坐車前來?他回答,不喜歡等車時間會被約束,騎車可以隨時探訪周邊的景物;無奈當天聖山的小黑蚊特別熱情,讓他飽受"騷擾"。

    在高一生紀念碑前提到他最喜歡高一生創作的歌曲"春之佐保姬",這時他突然哽咽,因為想到高一生在獄中受到的殘酷虐待,竟然還能譜出這麼優美思念妻子、家鄉的音樂,這是多強大令人動容的精神力量!

    參訪過程我們問王先生是如何知道台灣聖山?原來早在10多年前,他曾在台北的凱道某場活動就參拜過台灣神,只是一直沒有機會來聖山,而他的父親王福堂也是白色恐怖時期的受害者入獄關了10年。所以他深知歷史保留及教育的重要,曾在公司擔任福委時,採購《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給同事們看。

    此行全山走透透,看著王先生瀟灑地騎著腳踏車離開時,相信這份誠意矢多一生(高一生)先生感受到了。


    成大歷史博士候選人毛帝勝先生,尋找創辦人楊緒東醫師精神


    觀看更多參訪照片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毛帝勝先生,因緣際會拜讀了楊緒東醫師的《靈體蛻變-揭開千古之祕》一書,對於楊醫師提倡建國、護國保台精神很感動,決定親自走訪台灣聖山,了解他創辦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的意義。

    原本擔心毛先生會怕狗,結果他笑笑說沒問題,自己在屏東萬丹的家裡有10多隻狗貓,這時想起毛先生著作《找尋被遺忘的萬丹歷史與記憶》,因為老師曾經問他:「你是萬丹人知道自己家鄉的故事嗎?」從此他開始走訪地方耆老踏上尋根之路。剛好前一陣子才看完贊郎寫「台灣平埔媽-金娘」文章,種種緣分的牽連令人莞爾。

    毛先生分享在萬丹做歷史調查時,發現地方上有些稱為"有應公"的廟宇,是早期民間立廟祭拜追念清廷稱盜稱寇的反賊,其實應該正名為護台的英雄烈士,這點在他參訪聖山後,覺得我們推動「台灣人拜台灣神」有其深遠的意義,對創辦人楊緒東醫師的遠見深感佩服。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點滴系列

    聖山講古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13.   / 大地志工

    20220429

    這一天,來參訪來賓有藝術家、退休後的英文老師、從事餐飲業老闆、有機小農兼公民運動者,他們對聖山的事物很好奇提問,為什麼大石頭上要刻上一個"道",而且下方用八支柱子支撐?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14.   / 大地志工

    20220418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毛帝勝先生,因緣際會拜讀了楊緒東醫師的《靈體蛻變-揭開千古之祕》一書,對於楊醫師護國保台精神很感動,決定親自走訪台灣聖山,了解他創辦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的意義。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15.  / 大地志工

    20220416

    月17日是原住民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哲人的就義日,王燦彬先生特地從台北帶著自己的腳踏車搭高鐵到台中,然後再從烏日高鐵站騎腳踏車到聖山,只為了向台灣神高一生至上最敬意。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16. /大地志工

     20220320

    3/20(週日)節氣來到「春分」,氣候卻已像盛夏,只是早晚溫差大。

    林信雄先生(陳定南教育基金會志工團前團長、人民作主志工),在疫情減緩的3月,例行帶團到南投信義參加「玉山星空音樂會」,主角為原住民,也例行到訪台灣聖山。

    此次的訪客,是理念相同者,但之前不知有此地。彼此交流著參與不同社團的經驗,相約明年再會。

    這日,台灣神道多了一位同修,在眾人見證觀禮下,誓願追隨台灣神為土地奉獻的大愛精神,為台灣成為正常美麗的國家而努力。

     click here for more photos

     



  17.  /大地志工

    20220228

    228曾是危險、悲情的符號。隨著時間演進,轉變為守護台灣的重要印記。

    側記:聖山記事 20220228(228,守護台灣的印記)

      


     


  18.  /贊竹金

    2022-03-02

    特別專欄「橋」系列,緣起導言:

    他以「橋」自居,謙遜低調,默默支撐、承擔不表功。他不斷言教,他以身作則。

    即使離開人間,但他生前的行跡,總會不經意的掠過眼底、滑過腦海;或許是張照片,一句話,一段文字,或是私人間曾經的互動。此刻也許一絲暖意升起,或者是一陣悸動......。

    這裡,述說著種種不經意,是對楊緒東醫師的懷念,再思他的教導與「橋」的理念。

    楊醫師曾多次、公開勉勵說:台灣神修道同修,都是在做台灣神的事,也算是相當於台灣神,跟台灣神一樣。

    看到我們這代人的每一天,要接收手機的各項訊息、命令、廣告、笑話與髒話,只覺得快要爆炸了。

    自然地,想到要過自然、簡單、不受外界干擾的生活。回想到聖山的開始,印象深的就是 "一片黃沙土,築著陡陡的斜坡"。

    當時,很怕大雨沖刷土石,所以要做高效率的排水溝。為了省錢與鼓勵同修投入聖山建設,我們以人力在太陽弱的時候,搬大石、疊溝壑,希望能順利排水保護土方。

    用盡了人體所有的肌肉,上推下拖都怕跌倒,總算有資深如贊焰同修還有早先人的技術,疊出還算樣的排水路。同時,也看到楊醫師來指導,贊修來拍照記錄。現在,我都快忘記了,因為這人力水溝現在仍藏在登聖碑主要道路下。

     

    若不是有照片,我都忘記曾有這樣的傻勁,這樣的同修與帶頭人。

    回到今日的日常,靠著、扛著網路與手機連結環境;我們知道、學到、做到的事情,比起父母親一代多了很多。比較起更上一代,資訊量與工作量,每個人都多到 "從前想像不到"。

    所以,相對於祖父母那時,我們每一個人,好像都有了偉大讀書人的知識量,好像都能做出那時代,所謂菁英才能做的事。

    自然地,我們都成了 "超人" 與 "超女",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連結。而很顯著地,我們要學會如何對抗恐怖傳播的武漢肺炎;如何防範與在如何以隔離的形式,緊密連結;如何考慮身體情況,學好最新的免疫學識,來施打或不施打疫苗。

    望向下一代,我想像不到他們的生活型態。我們與未來他們的文化傳統與禮儀、道德規範,看來都將會不太一樣,還需許多討論磨合。所以,我們還有許多爭論、壓力、與徬徨;當然更需要超能神與神殿的安慰,以及信任的領導者,不論他或她是否在身旁。
     

    楊緒東醫師相關閱讀:
    橋之思系列
    楊緒東專欄
    畫中有話
    心靈畫作
    聖山講古


  19.  / Cathy | 贊儀 

    2022-03-01  

    上週接待了一群小訪客是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的國二學生,在接洽的過程問及同學們要如何前往聖山?是爸媽開車?還是坐遊覽車?結果答案出乎意料!

    善聖老師說:我們自己坐公車,然後走路進聖山。
    我:從下車地點走到聖山有三公里耶!
    善聖老師:華德福的同學們常常以健行方式,認識台灣各地鄉土風情,三公里實在是小case。

    等到同學們進入聖山,看見個個臉不紅氣不喘,果然是有鍛鍊過的。

    導覽的過程發現這群孩子不論是時事、國際觀、台灣史都能略知一二,並且會在贊修同修提出問題時,勇於回答說出自己的見解。

    聖山除了擁有豐富的生態,還有為數可觀的紀念碑,而在眾多的紀念碑裡,最觸動我的是民主廣場的「慰靈碑」及「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贊修同修知道我對這兩座紀念碑很有感覺,希望由我用故事的方式介紹。

    它們是全園區裡面唯一兩座沒有個人名字的紀念碑,多年前我看了一本日本作家宮部美幸所寫的《怪談: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之始》,其中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一間神秘的房子,它呼喚著遭遇不幸的人,藉由悲傷凝聚成一股煞氣將人吞噬於無止盡的黑暗中;最後主角用「聆聽」的方式,讓這些不幸被吞噬的人「傾訴」他們的故事,才能夠擺脫束縛,重獲自由。

    另一部是《可可夜總會》動畫電影,裡面有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消失那刻,而是當他被所有人遺忘。」

    所以聖山設立的「慰靈碑」、「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傾訴」他們的故事,讓後代子子孫孫「聆聽」,這樣的傳承不會被遺忘,他們的精神不會被消失。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點滴系列

    聖山講古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20.  /Aries | 贊修

    2022-02-28  

    228,台灣國殤日。

    228曾是危險、悲情的符號。隨著時間演進,轉變為守護台灣的重要印記。是台灣人的「苦難記憶」,具反抗力量的「危險記憶(Dangerous Memory)」,召喚台灣人起身反抗極權政府的能量。

    十字架,古代歐洲國家處以死刑的苦難刑具,耶穌殉難犧牲的事蹟,十字架演變為耶穌精神的神聖十字架。

    藍眼睛的「惡魔之眼/辟邪珠」,土耳其一帶傳說,「視美杜莎之眼會石化」,演變為護身符。

    如果戰後初期的龐大社會菁英從未消失,現今台灣會有多大的不同!?


    「228連假」到哪邊遊玩,已成為媒體報導的方向。到底「228」是什麼,篇幅僅一小角。淡化記憶,意圖明顯。
    228紀念日75週年,在台灣聖山獻上鮮花,禮敬保台護台的先賢先烈。(觀看更多照片

    歷史學家李筱峰教授的推薦序〈這是有情有義的信仰〉
    「如果您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或是純正佛教徒,乃至於是沒有宗教信仰者,我們也不妨為這些因義受難、為台灣奮鬥犧牲、為大眾承擔苦難的前人,在內心深處留一淨地,隨時虔敬感恩,默默祝禱!」

    「台灣人拜台灣神」社會運動的創始人楊緒東醫師,在街頭推廣台灣神信仰時,常拿著麥克風說「你敬祂一分,祂保庇你十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楊緒東醫師於街頭推廣「台灣人拜台灣神」社會運動,手拿大聲公、戴著深色帽子、著淺黃色背心,在台灣神戶外臨時神座前宣揚台灣神事蹟。
    筆者為圖中背對鏡頭、戴卡其色帽、拿數位相機拍照的背影。
    (攝於2006/8/26,「勇敢和平 守護台灣」活動@台北228和平公園


    追思感恩228之際,也為烏克蘭祈禱。

    俄羅斯充分發揮獨裁國家的特質,侵略他人「理由百百種,要用自己喬」。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求救畫面,像看到1950年的圖博,當時亦孤立無援,半個多世紀過去,世人只知道「西藏是中國的一省」,誰會記得圖博曾是一個國家?

    愛好民主、自由、和平的國家,應攜手抗暴,捍衛公義、公理!!!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點滴系列

    聖山講古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